0
呆在家里久了,孩子媽煩我太悠閑,安排我給孩子輔導古詩詞。
孩子把學校的教材《古詩詞168首》拿了過來,問我怎么搞。
我說,找你喜歡的,讀!
他斜著眼狡黠地問,隨便讀?
我說,是!
他就搖頭晃腦讀起了《尋隱者不遇》,表演用力了點,看上去有些嘻嘻哈哈、不務正業。
1
孩子媽很不樂意,說這首太簡單,早就背過了,你們偷懶在應付。
我問她,那你認為應該怎么做。
她教科書式地說:
第一,要找新的難的沒背會的;
第二,要背下來;
第三,要給他講詩的意思。
我一一反駁。
第一,唐詩有幾萬首,傳到后來成了《唐詩三百首》,小學生又精選168首,朗朗上口、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,才是經典永恒的,現在才二年級,還早得很,學那么多那么難干什么;
第二,“熟讀唐詩三百首,不會作詩也會吟”,古人都說了是“讀”而不是背,古人用字精準,總不會錯;死記硬背,枯燥乏味,背完就扔;熟讀之后自然會記住了的,記不住的,估計就得從書上刪掉了;
第三,仁者見仁智者見智,同一個作品,不同的人,不同的時間,不同的環境,理解都是不一樣的;我的理解,說不定只適合我,也有可能是錯的,為什么要強加給孩子。
孩子媽說我懶都懶得這么有理。
2
我百度了《尋隱者不遇》的短視頻給孩子看。
這是一個搞笑版的漫畫講解,四歲半的妹妹一看有動畫片,趕緊湊了過來,和哥哥一起,看得樂不可支、前合后仰。
突然,孩子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,拿著平板給我看:
爸爸你看這個“采”字,一個“爪”下面一個“木”,原來是人伸出一只手去摘樹上的果子,“采”字創造出來后一直沒有變耶!
我說我還真不知道,你可以當我的老師了。
3
孩子媽鐵定了心,要我必須給孩子講解一下。
我說那我講一下我的理解吧,我也不知道對不對哈,還是要以你們老師講的為準。
孩子們饒有興趣地聽。
我說你看最近外面到處是病毒,那個叫鐘南山的老人,他就是一個隱者,他水平高能幫助我們,但是真人不露相,他平時藏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。
沒事的時候,他不出來,大家也不提他;病毒來了,事大了,大家都急著去找他,他能幫助我們治病,我們都相信他,聽他的話;但是呢,該辦的事辦完了,他就又躲起來了,繼續當他的隱者。
我們一般人都不知道他在哪里,但是我們比較容易找到那個童子,有個主持人叫白巖松,他就是,我們一般去問他。
你看前幾天大家都去找白巖松,結果白巖松也說這幾天沒有聯系到,只知道師傅采藥去了,云深不知處。
我兒子很有創意地說,那鐘南山就是躲在南山的隱者了,白巖松是松樹下的童子,所以他名字里有個“松”字。
這個說法很有點嬉皮笑臉,但細究起來好像也沒太大毛病,鐘南山不是在中國最南邊的廣州嗎,白巖松的名字不僅有個“松”,還是長在石頭上的。
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我就跟他們說:答對!
發表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