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兩天,兒子有兩次說謊的行為。
第一次是他晚上和他媽媽回到家,我看到他手里拿著一個小玩偶,就隨口問了一句,他說是媽媽在商場掃二維碼免費給的。
當時他媽媽立即就呵斥他到,不能撒謊!
孩子嚇了一跳,就說,好吧,是吃麥當勞兒童套餐送的。
第二次是周六到了一個快遞,是他央求了我好久給他買的一個玩具賽車,我偷偷給他看,他一邊興奮著一邊跟我說,爸爸,媽媽問起,你就說······
我沒有允許他胡編下去,告訴他,不要撒謊!
他很擔憂地說,那你一定要跟媽媽說啊,一定要提前說啊。
他之所以要撒謊,問題并不在他。
他知道我很反對他吃西式快餐,如果他媽媽背著我帶他吃,我會不高興,他害怕。
而他的媽媽也很反對我動不動就給他買禮物,如果背著她買,她也會很不高興。
對西式快餐以及玩具的喜愛,并不是孩子的錯;他希望做點什么,好讓我們不要為了他而鬧別扭,這更不是他的錯。
在這種情況下,他只能編一個故事,讓結果變得更好,或者不要那么糟糕。
在孩子的意識中,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邏輯關系,就跟一加一等于二那樣。
孩子撒謊了,我們身為父母義正言辭地給以呵斥。
在成年人的世界里,撒謊充滿了必要性,甚至被定義為“善意的謊言”。
我告訴他,爸爸媽媽選擇給你做的事,那是我們自己經過考慮了的,你不需要害怕,如果我們倆之間有不同的意見,我們自己處理,跟你沒有關系。
你不能用撒謊的方式來解決問題,如果你真的想大家都開心,那你可以好好學習、好好表現。
我突然發現,作為成年人我們錯在前面。
必須承認,一直以來我們在有意無意地恐嚇孩子:
在他想吃麥當勞肯德基的時候,他的媽媽會嚇唬他說,爸爸知道了會生氣的;而他跟我說他想要一個什么玩具的時候,我總是會說,我倒是想給你買,但是你媽知道了會非常生氣。
少吃點西式快餐,是為了他們的健康,不給買太多玩具,是因為我們不可能滿足他的一切要求,他需要學會克制。
這么簡單的問題,為什么我們要選擇撒謊呢?
孩子撒謊了,我們慌張并且義正言辭地給以呵斥。
而在成年人的世界里,撒謊充滿了必要性,甚至被定義為“善意的謊言”。
其實錯在父母,孩子只是順著大人的路走下去而已。
《羅素論教育》中說:
“ 不誠實幾乎都是恐懼的結果。從小未遭恐嚇長大的孩子必定誠實,這不是由于道德約束之故,而是因為他根本就不會想到有別的做法。
若要孩子不學會說謊,成人對孩子也要絕對誠實?!?/span>
年輕人的惡性事件時有發生:
有個年輕人開車撞著了人,這不是他故意撞到的,但是他做錯了事,他害怕,他拿起刀子就捅死了被撞倒的人,然后逃逸;
一個17歲的少年性侵了16歲的女同學,他因為性沖動做錯了事,他害怕了,于是他選擇了掐死她。
他們為什么會如此之惡?
他們從來都沒有接受這么惡的訓練,即便他們不是非常的優秀,起碼他們沒有接受過殺人這種惡的教育,他們的父母和老師一定是堅持著給他們善的教育。
答案只有一種可能,成年人總是在恐嚇他們:
如果做錯了事會怎么樣怎么樣。
其實做錯了事,一開始并不會怎么樣,只不過因為恐懼而讓事情不斷惡化。
開車撞到了人,人還沒死,趕緊通知交警來處理,頂多賠一些費用,開車的年輕人不至于去殺人,然后自己被判死刑,而他的父母失去了獨子;
男女青年同學之間,性沖動做錯了事,醒悟過來好好求求人家,給一些必要的賠償,說不定會得到原諒,即便不被原諒,判幾年刑,也總比殺掉一個生命而自己被判無期要好得多。
他們作惡之前在怕什么?
我想,第一是怕他們的爸爸媽媽。
因為做父母的有意無意地一直在做著兩件事:
一是恐嚇自己的子女如果做錯了什么會怎么樣怎么樣;
二是他們自己也不真誠地撒謊,而且都是“美麗的謊言”。
發表評論